您现在的位置:天利高考网 > 中考资讯 > 体育

高考考试语文指导:六种方法将文言解词法烂熟于心

来源:www.huifengyu.com 2025-03-04

体育

  词义的理解(尤其是实词的理解)是疏通整篇文言文的基础和重点。文言文的解词题也一直是高考考试文言文考查的重头戏(其实句子翻译也包括着词汇讲解)。大家如能将课本的基础文言文篇目烂熟于心,再适合向课外延伸,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过文言解词关当无甚大碍。当然,文言解词也有办法和规律可循。

  记忆解词法

  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必须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常识迁移,转化为能力。这种考试试题在高考考试中常常出现。现在年考试试题中四个词有三个词(义项)在课本里出现过:“固”作动词体目前“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一句中,“济”作“成功”讲体目前“事又不济,反为所笑”(《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相与”为“一块”之义包括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句中。其他如2008年春考的“属”、“怿”、“弥”,在教程中都能找到依托的语句,句子虽不同,但词义相同。

  组词解词法

  古时候汉语大多是单音词,进步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些词汇只不过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学会了古时候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解词。如2008年春考的“属”(下属)、2006年秋考的“排”(排挤)都可依此法得到答案。另外,还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汇,在讲解时要分别组词,如2007年秋考第18小题D选项的“可以”一词是由有单独意义的“可”和“以”构成的,解为“可以用来”。

  成语解词法

  现代汉语的不少成语都是由古时候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讲解中碰到不懂的字词可以联想一些包括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如2008年春考的“弥”,大家可以联想成语“弥天大谎”的“弥”来理解,2006年秋考的“跻”,可以借用成语“跻峰造极”的“跻”来理解。又如一则文言文里有“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的句子,这里“登”的意思或许不好理解,如能联系成语“五谷丰登”,那样这句话里“登”的意思就能确定了,即“庄稼成熟”。

  对文解词法

  也叫互文解词法。古人行文,总是使用结构相同或一样的句子,在相对应的地方上用同义、反义或有关联的词汇。依据这一点,有的词汇依据上下文就能判定其含义。如2001年秋考的“再”一词,“再”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二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再”应为对文,“一”为“首次”之义,所以“再”解为“第二次”。又这样文中“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加点字也可借用此法理解。教程中的对文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兹举两例: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②“于是六国之士,有……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活用解词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依据词类活用这一特殊使用方法,在碰到有活用现象的词汇时,需要讲解它活用后的意义。如2007年春考的“宝”字,在“到今天宝之”中后还跟代词“之”,为意动使用方法,应讲解为“把……看作珍宝(像珍宝一样珍藏)”;2006年秋考的“冠”一词,在“文章冠世”一句中明显作动词用,意为“居于第一”。类似的状况如“甲”(“最余杭而甲灵隐也”)讲解为“居于第一”、“是最好的”(2005年春考)。

  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语境,有时便没办法剖析词的意思。判断词汇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现在年高考考试考试试题中的“乘”字,在教程和平常的练习中多为“趁着”“乘机”义,但这里解不通,依据前文项城为叛军围困,县令李侃妇杨氏勉励大伙“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的叙述和后文“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等的描写,可以判断出“乘”为“防守”、“登”义。其他诸如2007年秋考的“矜”(重视),2005年秋考的“峻”(高傲),都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剖析,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

  崇明中学 李建生

热点专题

[]高考考试语文命题的基

[]议论文写作剖析思维方